圣人出,黄河清?

 古时的中国人,在他们启蒙的时候就被告知:“圣人出则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黄河的水经常是浑浊的,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春秋时期,鲁襄公八年(前565),晋国的盟国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主张归顺楚国的子驷,引诗为喻:“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上的。(国学网站—原典宝库–经部–春秋左传襄公(元年–三十一年))结果是他这一派占了上风。

  那时的人们,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灾、冰雹、蝗虫、地震、山崩、瘟疫等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人们、特别是“天子”干了坏事,上天降下的惩罚。

  “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不过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概也仅能做到减轻水患,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黄河的问题。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据专家研究,殷商王朝曾多次迁都,至少有5次是因为避开水灾。(邓拓:中国救荒史,邓拓文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1986,页13;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河流,科学出版社,1963;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修订版,页317;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的忧思——来自母亲河的报道)

  在汉武帝刘彻统治中国的强盛年代,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为中国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桓宽:盐铁论·申韩第五十六)以后二十多年水患不断,持续减产。汉武帝不得不派出数万士兵去修堤堵口,并动用了修建宫室的建筑材料,还曾带着官员去参加堵口背柴投水,把白马和自己佩带的玉投在河中以祈求河神的保佑。(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史记河渠书第七)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 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明]罗贯中著平山冷燕第八回)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就满足了。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

  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得看是那一段,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尔雅·十二、释水)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第二章黄河,第一节概述;黄河泥沙处理对策的发展、实践与认识王开荣,李文学,郑春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孟郊:泛黄河);宋代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黄河)等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

  而出现“河清”,显然也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大观元年(1107)“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国学网站《徽宗词坛研究》据蔡绦《铁围山丛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至今还在。可是立碑后仅仅15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带走了。(和吉:司马祠–黄河札记)

  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也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

  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宣扬得最厉害的,是清雍正四年那一次,大抵也是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这个皇帝“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雍正起居注》十二年正月,据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第四章神圣的统治者)

  这次河清的规模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末开始,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的河水渐清,次年年初仍可见到。(乾隆《陕西通志》卷47,祥异三),(乾隆《山西通志》卷163,祥异二)。在得到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表面上说“受宠若惊、不以为喜,实以为惧”。实际上是喜不自禁。不仅赶快派高官去向埋葬在景陵里的父亲康熙报告好消息,去黄河致祭河神,而且把一大批官员官升一级,自己还动笔写下《河清颂》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今淮阴县西南)建立“御制黄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说是感谢河神,实是给自己表功。

  电视剧《雍正皇帝》中的田文镜,是以勤劳任事,一心为国而得到皇帝的信任与拔擢。历史上真实的田文镜,也确实是一个肯干实事,深得雍正的信任为数不多的大员之一,但从他在这次“河清”中的表演来看,仍是个拍马有术之人。他在奏章中赞颂雍正“德备中和,功同参赞。..已臻于无为之圣治。是以天不爱道而七政齐辉,地不爱宝而九河告瑞。……臣考之典籍,黄河十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然从未有清至一千里,久至一月,如今日之独盛者也。通省臣民莫不欢呼,踊跃称颂。皇上朝乾夕惕,圣德格天,昭此大瑞,以垂亿年斯年之宏庥;遇此奇逢,幸生六道化成之盛世。”吹捧得无以乎加了。(引用材料部分来自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王星光,未见到原件.据首都论坛先民眼里的黄河清2002-12-2922:25:42 扶风)

  61年后,乾隆五十三年,山西又见黄河清,巡抚明兴上表报喜,却没想到乾隆皇帝的态度和他老子截然相反。不但没有给予奖励,还被训斥了一通。乾隆甚至对古人也作了批评:“历代史策,侈陈符瑞,大率出于傅会铺张,无关实政。”称“河水澄清,虽亦间有之事,但似此侈陈祥瑞,夸示休征,殊属无谓。”

  还指出,上年黄河刚闹过水灾。与其出河清这样的祥瑞,还不如不要泛滥成灾。揭露了官员们报喜不报优的恶习。

  最后向臣下宣示:“现在晋省既有河清之事,则下游各省,自必由渐澄清。该地方官不奏则已,倘亦有似此具奏者,再将此意,明降谕旨,以示朕敬天勤政,以实不以文至意,将此先谕明兴知之。”不许再打这种歌功颂德的报告了。

  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歪。所以 李鄂荣先生查到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这一次“河清”,就成为中国历史记载中最后的一次。

  黄河水的清浊,是自然现象,与圣人出不出无关。

黄沙远上白云间——黄土地和它的来历

引用网址 黄沙远上白云间——黄土地和它的来历(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sina.com.cn)

https://news.sina.com.cn/o/2004-11-18/14474277559s.shtml

引用网址 陶世龙名篇赏读:《黄沙远上白云间》 – 武汉龙门尚学教育 (longmenshangxue.com)

https://www.longmenshangxue.com/chuzhong/1641.html

恐龙巨无霸的哀思

上图为2001年6月1日加拿大环球邮报A3版扫描,图中心部位的小图是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复原后与今天的非洲象比大小,右边的则是与人相比;左下角的小图是专家在展示和介绍这次发现的恐龙肱骨化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06/01)的加拿大环球邮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在埃及开罗西南西南290公里撒哈拉沙漠的巴哈利亚(Bahariya)绿洲附近出土的恐龙化石,这遗骸是一条尚未成年的恐龙留下的,但它的一块肱骨就有一米七那样长,特别是脖子和尾巴更长,和中间的身子加起来,总长达到27-30米;高度尚不确定,但已能算出它的体重约有75-80吨,可能是已发现的恐龙个体中最重的第二个.不过它的头却很小,腿也不够长.将它复原画出图来,就是上图中那个样子.可以想象得出,行动是不灵便的,要捕捉动物来吃,只能守株待兔了。好在它不吃肉,就吃植物,而它住的这地方,当时还不是沙漠,而是海滨.这里涨潮时是海,退潮时是陆,海水是咸的,一般陆生植物不能在这里生长,但红树 Mangrove 却喜欢这种地方,加上那时气候炎热,长得很快,足供恐龙在此饱餐.须知它的躯体如此巨大,要维持生存,不多吃点不行.据专家研究,象这样的巨型恐龙,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十几个小时在吃东西.这个地方不仅食物多,有水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水的浮力,比较方便地觅食,真是它们的天堂,所以这里还会有找到恐龙化石的希望。

     恐龙在地球上刚出现的时候和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没有这样巨大的形体。这次次发现的恐龙,出现在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初步定为是生存在九千四百万年前,这时恐龙在地球上已出现了大约一亿五千万年,而在此以后约三千万年它就全体绝灭了。这种巨型恐龙的化石,以往在别处找到过,四川马门溪出土的马门溪龙,就和它是近亲,都属于古生物学分类中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Titan的中文译为泰坦,是希腊神话中一群巨人的总称,这些巨型恐龙,可谓恐龙中的”巨人”,因此科学家想到用来作为这些脖子尾巴长,腿短脑袋小,吃植物的巨型恐龙这一“科”的名字,科(Family)是生物学分类中从上到下倒数第三个等级,种是最低的一级(Species),这次发现的是一个新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史密斯等把它定名为“Paralititan Stromeri”,Parali的意思是潮汐,表示它产地的特点,在汉语中,姑且先叫它潮汐龙吧。“Stromeri”则是纪念慕尼黑大学地质学家施特勒默尔(Stromer,Ernst)博士,就是他首先在这里找到三条食肉的恐龙的化石,1935年他的研究成果开始发表出来;

       施特勒默尔博士采的化石标本被陈列在慕尼黑的博物馆中,而这个博物馆就在纳粹总部的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盟军的轰炸中全完了。施特勒默尔博士是反对纳粹的,纳粹对他惩罚,他的儿子被送到进攻苏联的前线,死在那里,施特勒默尔博士也早已故去。但是他的研究成果仍流传下来,这次找到恐龙就是踏着他的足迹得到的成果,前去探寻的都是年轻人,美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几位研究生,也是他们运气好,仅七个礼拜就得到这一重大发现。因为过去在非洲少有恐龙化石发现,而白垩纪这个时段的恐龙化石也是发现得较少的,现在看来这个环境如此有利于恐龙的生存,有一必有二,希望是大大的。

这支追踪恐龙的年轻队伍,得到以天文学家和科普创作大师卡尔·萨根(Sagan,Carl )的遗孀 Anne Druyan 女士和电视艺术与教育频道的支持。Anne Druyan 女士现在是“卡尔萨根宇宙工作室”的头,这个工作室是一家提供科学材料的公司。左边这幅图就是他们的艺术家根据这一新发现绘制的,蓝天白云,一群潮汐龙在海滨漫步,它们代表着恐龙发展到自己的颠峰,在当时的地球上没有什么生物敢与它们较量了。(这幅图的上面已有卡尔·萨根公司的标志,我就把它引用在这非赢利的个人网页上了如有拿去用于商业行为者责任自负)

    这篇文章本来已经写出,等着上网,一早起来,看到6月2日的环球邮报,这次是用了三个版的篇幅发表了密契尔(Michell,Alanna)女士 的长文 “Death Wish“我不知道译成什么样的中文好,从内容来看译成”自掘坟墓“倒颇相宜,文章中列举了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对环境的破坏,正在自我毁灭.她列举了近几年间动濒于绝灭的物种数字,其速度超过了恐龙存在,文章的题图是一块博物馆指示展品的牌子,上书

看到这里,马上想起,这和我不久前为重发旧作写的·《陶世龙1980年访美行纪——科普在美国》后记 ,想法何其相同! 

     对于恐龙的绝灭,有多种猜想.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条恐怕是大家都会同意的,就是恐龙自身的原因.不禁又想起布什在炮口下气势汹汹的镜头.要干什么呢?从这旁然大物恐龙的绝灭想到,今天美国有些政治人物人是不是就比恐龙聪明呢?当然,不仅是少数人,也仅在美国.翻开这两天的报纸,随手看到拈来就有这样一些的消息:

尼泊尔王储枪杀父王母后

以色列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 至少17人死亡(图)
非洲8000万儿童被迫当童工

四川发生街头血案 两家啤酒促销人员大打出手

迷信杀人能治疾病 小学教师毒死12人被判死刑

加拿大阿尔伯特省政府宣布该省已发生旱灾

加拿大去年二 氧化碳排放量升高44%超过京都协议规的指标而布什为美国能源的需要提出在加拿大西北海岸带开采石油天然气

究竟要走向何方?

对于恐龙的绝灭有多种猜想,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我想有一条大家都不会否认,就是恐龙自身的问题.

今天我们为恐龙的绝灭感叹,后来者又将怎样看待我们?

陶世龙  2001年6月1日初稿,6月2日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取材媒体的报道,尚未读到发表在《科学》上(Science Jun 1 2001: 1704-1706)Joshua B. Smith, Matthew C. Lamanna, Kenneth J. Lacovara, Peter Dodson, Jennifer R. Smith, Jason C. Poole, Robert Giegengack, and Yousry Attia的原作A Giant Sauropod Dinosaur from an Upper Cretaceous Mangrove Deposit in Egypt,而各媒体在数字上有出入,有些用语从科学上来看也不准确。科学日报sciencedaily.com引述的是主办《科学》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给媒体提供的材料,最接近原始材料,在数据方面以他为准。科学日报特别提醒大家,在引用材料时要注明科学促进会是材料的原始来源,当然也并希望注明取自科学日报并显示他的网址。我想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网上转引文件的规则。现在我已多次发现,有些很精彩的文章和材料被多次转发,一般还注明作者,但是谁最初制作上网,大多没有注明。这些原创者还多是一些小站,经有名的大站收录后有的竟变成大站的版权了。这个问题现在似乎无法可依,而且就是有法,也难以追究,只有靠大家共同遵守一个准则,互相尊重,自觉维护。下面是科学日报上的这段文字。

Note: This story has been adapted from a news release issued b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for journalist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public. If you wish to quote from any part of this story, please credit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s the original source. You may also wish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link in any citation: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1/06/010601081848.htm

再有,由于本人不是研究恐龙的,英文水平也不高,实因恐龙的兴衰而联想人世之沧桑,有感而发,从古生物角度来看,浅薄还很可能存在谬误。祈方家正之,并愿抛出此砖,能引出你们的珠玉之作。

2002年5月18日发表于五柳村

地球变暖趋势难以扭转 人类应未雨绸缪早思对策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地球正在变暖,2007年1月31日路透社发出《全球气候报告 2080年气温升高 全球数亿人将捱饿》的报道,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其中说:
   到本世纪末,随着气温升高2至3摄氏度,全世界会有11亿至32亿人面临水源短缺的问题。未来70年里,全球会有2亿至6亿人面临食物短缺,而沿海地区会有700万户家庭被洪水淹没。澳洲《时代报》详述了这份将在4月公布的报告草案。 地球变暖的现象已出现多年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注意到这个趋势,并看出与太阳活动相关,曾在1959年7月1日出版的《新观察》上发表《地球的冷暖》,1960年5月1日出版的新观察上发表《太阳上的风波》,通俗地介绍了有关知识,不少读者感到兴趣,但在文革中因而陷入文字之狱。
然而确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地球的历史与现实都证明当前出现的变暖趋势,人类是难以扭转的,做的好一点也就是减缓而已。而从地球演变的历史来看,气温升高并非就是使生命消亡,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以人类的智慧和今天已具有的科学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再快,以人类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仍是很缓慢的,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
何况气候变暖,带来的并非全是灾难,也有有利的方面,如北极地区将得到开发,有些地区的农作物会大幅度增产。 但这必须全人类通力合作,如果仍是各谋私利,以邻为壑,尔虞我诈,以强凌弱,则的确将面临毁灭了。

[相关参考] 
地球的冷暖
地球在变暖吗?(国土悦读2019-01-23 即《地球的冷暖》补充了多幅图片)
太阳上的风波
二氧化碳:敌人还是朋友?
全球变暖 人类是不是”祸首”?  
太阳能量波动引起地球冷暖变化
太阳才是地球暖化的“元凶”

来自: wuliucun> 《科学与社会》

【跋】首发本文的五柳村网前已被消失,幸在360个人图书馆中还有保存,即据以转发,而相关文章的链接仅见题目,无法访问,有两篇已找到别处保存的补上,以后如有所得,当继续补充。,

二氧化碳:敌人还是朋友?

二氧化碳:敌人还是朋友?

你碰见过这样的东西吗?它是生命致命的敌人,但是同时是生命发生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朋友。

这样的东西是有的,最普通的便是二氧化碳。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所谓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在这里它似乎已成了人类的对头。

然而大气中要是没有二氧化碳也不行,问题在于它的含量。

地球上有过很长一段时期没有二氧化碳,当时地球上也没有生命;后来,大气里的一氧化碳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诞生了二氧化碳,但是这时二氧化碳又太多了,地球还是没有生命。

今天的金星也是处在二氧化碳过多的情况中,那里的二氧化碳占金星大气的90%以上,没有发现氧气,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金星上不可能有生命。

但是事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地球上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终于逐渐减少了,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了。那么,先前过多的二氧化碳跑到哪里去了呢?大部分是溶在水中和钙、镁等元素化合以后,沉淀下来,变成岩石了,石灰岩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这个时期所造成的石灰岩常达几千米厚。

到今天,地球上的碳有百分之九十几被固定在岩石里,只有不到万分之五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存在大气中。在干燥空气中,按体积计算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万分之三。

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以后,在其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生命发生了,而生命赖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食粮之一就是二氧化碳。

大量的植物天天在“吃”二氧化碳,虽然有一部分植物在死亡腐败后让二氧化碳回到空中去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变成泥炭、煤炭等藏到地下去,于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得更快了。

二氧化碳过少对生命也不利。首先,植物的“粮食”不足了,据科学实验,如果使空气或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就能得到更好的收成。而在二氧化碳减少以后,空气吸热的能力便要减少一些,我们知道,植物大量繁殖曾经使地球上气候变冷,其原因就在这里。假使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从现在的15℃下降到-100℃,人类不断燃烧各种烧料,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并不就是产生坏的影响。

人本身也在制造二氧化碳,每个人每昼夜大约要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其他生物也呼出二氧化碳;同时,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也在不断消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大量吸收它。

因此,地球大气中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经常在变化,它的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它是麻烦制造者或者是朋友的性质,那么现在二氧化碳究竟是在增多还是在减少呢?

一般认为,在工业革命兴起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收支大体上是平衡的,而在工业发展以后,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加了。上世纪初观测人类的燃烧每年大约要提供50吨二氧化碳,从1750年到1990年的240年间,地球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今天有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的行动。

原名《生命的敌人和朋友》1961年6月9日发表于羊城晚报,收入本书《谈天说地》(即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时作了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