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出,黄河清?

 古时的中国人,在他们启蒙的时候就被告知:“圣人出则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黄河的水经常是浑浊的,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春秋时期,鲁襄公八年(前565),晋国的盟国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主张归顺楚国的子驷,引诗为喻:“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上的。(国学网站—原典宝库–经部–春秋左传襄公(元年–三十一年))结果是他这一派占了上风。

  那时的人们,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灾、冰雹、蝗虫、地震、山崩、瘟疫等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人们、特别是“天子”干了坏事,上天降下的惩罚。

  “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不过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概也仅能做到减轻水患,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黄河的问题。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据专家研究,殷商王朝曾多次迁都,至少有5次是因为避开水灾。(邓拓:中国救荒史,邓拓文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1986,页13;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河流,科学出版社,1963;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修订版,页317;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的忧思——来自母亲河的报道)

  在汉武帝刘彻统治中国的强盛年代,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为中国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桓宽:盐铁论·申韩第五十六)以后二十多年水患不断,持续减产。汉武帝不得不派出数万士兵去修堤堵口,并动用了修建宫室的建筑材料,还曾带着官员去参加堵口背柴投水,把白马和自己佩带的玉投在河中以祈求河神的保佑。(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史记河渠书第七)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 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明]罗贯中著平山冷燕第八回)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就满足了。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

  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得看是那一段,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尔雅·十二、释水)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第二章黄河,第一节概述;黄河泥沙处理对策的发展、实践与认识王开荣,李文学,郑春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孟郊:泛黄河);宋代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黄河)等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

  而出现“河清”,显然也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大观元年(1107)“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国学网站《徽宗词坛研究》据蔡绦《铁围山丛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至今还在。可是立碑后仅仅15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带走了。(和吉:司马祠–黄河札记)

  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也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

  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宣扬得最厉害的,是清雍正四年那一次,大抵也是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这个皇帝“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雍正起居注》十二年正月,据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第四章神圣的统治者)

  这次河清的规模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末开始,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的河水渐清,次年年初仍可见到。(乾隆《陕西通志》卷47,祥异三),(乾隆《山西通志》卷163,祥异二)。在得到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表面上说“受宠若惊、不以为喜,实以为惧”。实际上是喜不自禁。不仅赶快派高官去向埋葬在景陵里的父亲康熙报告好消息,去黄河致祭河神,而且把一大批官员官升一级,自己还动笔写下《河清颂》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今淮阴县西南)建立“御制黄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说是感谢河神,实是给自己表功。

  电视剧《雍正皇帝》中的田文镜,是以勤劳任事,一心为国而得到皇帝的信任与拔擢。历史上真实的田文镜,也确实是一个肯干实事,深得雍正的信任为数不多的大员之一,但从他在这次“河清”中的表演来看,仍是个拍马有术之人。他在奏章中赞颂雍正“德备中和,功同参赞。..已臻于无为之圣治。是以天不爱道而七政齐辉,地不爱宝而九河告瑞。……臣考之典籍,黄河十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然从未有清至一千里,久至一月,如今日之独盛者也。通省臣民莫不欢呼,踊跃称颂。皇上朝乾夕惕,圣德格天,昭此大瑞,以垂亿年斯年之宏庥;遇此奇逢,幸生六道化成之盛世。”吹捧得无以乎加了。(引用材料部分来自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王星光,未见到原件.据首都论坛先民眼里的黄河清2002-12-2922:25:42 扶风)

  61年后,乾隆五十三年,山西又见黄河清,巡抚明兴上表报喜,却没想到乾隆皇帝的态度和他老子截然相反。不但没有给予奖励,还被训斥了一通。乾隆甚至对古人也作了批评:“历代史策,侈陈符瑞,大率出于傅会铺张,无关实政。”称“河水澄清,虽亦间有之事,但似此侈陈祥瑞,夸示休征,殊属无谓。”

  还指出,上年黄河刚闹过水灾。与其出河清这样的祥瑞,还不如不要泛滥成灾。揭露了官员们报喜不报优的恶习。

  最后向臣下宣示:“现在晋省既有河清之事,则下游各省,自必由渐澄清。该地方官不奏则已,倘亦有似此具奏者,再将此意,明降谕旨,以示朕敬天勤政,以实不以文至意,将此先谕明兴知之。”不许再打这种歌功颂德的报告了。

  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歪。所以 李鄂荣先生查到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这一次“河清”,就成为中国历史记载中最后的一次。

  黄河水的清浊,是自然现象,与圣人出不出无关。

全人类是一个整体

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伤亡惨重,举世震惊,同声哀悼。各大媒体均在快速追踪报道,网友自可及时获得信息,编者亦在观察。 1980年德坚曾写下一文《美国的摩天楼》,其中有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建筑特色和存在问题的介绍,特在此首次上网,以助关心者了解。

相对于整个自然界来看,全人类是一个整体.现在的世界更是息息相通,大家是休戚与共,有谁以为可以隔岸观火,不及自身,不啻痴人说梦.

这次恐怖主义的袭击,让我们看到在这些恐怖分子的身上已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也难以用少数人的冲动来解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照我的看法,人类文明大厦的破坏已有多年,追逐金钱,崇尚暴力,摈弃道德,早为有识者担忧.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对恐怖分子自当深究严办,然仅止于此,仍难保不会死灰复燃.许多人已提出应消除其产生的土壤.即化解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勿使之激化.经过此次事变,我想人类的智慧和良知会使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

全人类是一个整体,编者注意到世界上包括阿拉法特及可谓与美国宿怨未消的卡斯特罗均在谴责此种滥杀无辜的野蛮残暴行为,而国内竟有人在中国领导人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问并向死难者家属表示哀悼后,在网上发表不以为然和不负责任甚至幸灾乐祸的言语,且不止一人。这也使我感到震惊,幸亏仍有清醒者,否则中国何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1/09/16

请宪法来当皇帝

老共产党人李普为《历史的先声》写的序言:还要走很长的路,自4月19日在五柳村上网,到6月9日上午10时已有732人阅览。五柳村是个不合时尚的鸡毛小店,居然还有这么多人来看,说明今天关心着中国前途的人仍然不少。

文章的作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证明: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同时感到这条道路漫长但又是我们必须走的一条路。

其实实行民主宪政也是中国国民党早年的承诺,只是他在掌握政权後迟迟不肯兑现,所以许多像李普这样的知识分子在那时选择了共产党。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不少领导人,也是在唱着“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的歌声中参加到革命行列里来的,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任务至今没有完成,但这条路必定会走下去。

说起历史的原因,我以为包括每一个人的因素在内,道路之所以漫长,不单是在上者的个人原因,也由于在下者,包括很有文化的这部分,缺少民主就是民作主的观念,对于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大法–宪法也没有当回事,仍是希望有人为民作主,以为有个救世主就幸福了。

我自己对宪法就没有重视过。从报刊上的文章得知,刘少奇主席在被非法揪斗时,曾提出抗议,说我是根据宪法选出的国家主席。我和德坚被非法揪斗、关押乃至殴打多次,则从未想到还应该引用宪法来保护自己。

当然,在文革中,宪法有什么用,刘少奇主席不也没保护住自己吗。但事情也该反过来一想,如果大家都尊重宪法,对违宪的事都拒绝执行,那文化大革命之灾不也就起不来了吗。事实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没有宪法的权威。

法国戴高乐将军当总统时,经过与议会同意,决定撤出阿尔吉利亚,一些驻北非的军事指挥官不服从,在那里自组政府,但是通过广播等手段,让军人了解到政府的决定,结果没开一枪一炮,叛乱就流产了,因为绝大多数官兵拒绝执行其上级的乱命。这是他们有服从宪法的权威和有个人独立的人格,不会去听从不符合宪法的个人命令。

这种无形的权威的力量,在中国也是存在的,不过不是宪法,而是某个个人的权威。在中国古代,就是皇帝。史书中多次记有这样的故事:病危的皇帝讹传已死,抢夺皇位者兴兵入宫,谁知这皇帝硬撑着登上了城楼,一亮相,作乱者的部下就瓦解了,一些中国皇帝的精神威慑作用就有这样大!如果我们对待宪法,能象对待皇帝一样,这国家不就稳定和安全了吗。

皇帝有这样的权威,是封建社会通过四书五经乃至童蒙课本的教育、制度的保证,直至人们的生活行为的规范,无孔不入地进行长时间的思想灌输,才建立起来的。宪法要有权威,也得下功夫使它深入人心。要说起来,中国自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宪法虽有不同,但一直是有的;而且这些宪法容或有它的缺点,但从条文上来看,民是国家之主的原则,还是有的,问题在于主人有没有去运用宪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然真要行使主人的权力,在实际上可能行不通,袁世凯派人刺杀极力推行民主宪政的宋教仁,就是一个例证。

还有个费巩,浙江大学的教授,父亲的同事,是个书读得多又笃信书本的书生,如父亲在《我所知道的费巩》中所记,他的文章不过是在介绍英国政党政治,还主张中国仿行英国式的政党政治。父亲以为“这在专攻政治学又曾到英国留学的他,实是言其所学,决没有危险性。不知此文何以如此命苦,竟碰了两次壁。”便帮他拿去在当时的中国民主同盟办的刊物上发表了。而过后不久,费先生竟被国民党的特务暗害,当时公开的说法是失踪。父亲为此长期感到内疚,曾写有诗悼念,诗早已不知何处去,但我曾看过一眼,还记得一句,“石不能言月渺茫”,说是失踪,问谁去呢。

宋教仁推行的和费巩主张的,未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办法,但他们是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而献身。一种主张对不对,不经过讨论和研究,怎么知道它对不对呢?把他们暗杀掉,正表现出那些不愿权力受到制约的专制强人,其实很虚弱的,他们使用暴力来对付一介书生,恰恰说明着精神力量的作用。

因此老共产党人李普提出的“大家来研究宪法,讨论宪法,然后大家来修宪、行宪!”的希望,意义重大,这个讨论也是我们对什么是民主,怎样去实行民主和认识自己的责任的学习。

历史上中国的皇帝,有保持稳定与统一的作用,司马光对此曾作精辟的论述(参见我写的别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它能存在两千多年,自有它的道理。崇拜权威大概是人的一种特性,因此我以为,如果体现民主精神的宪法具有了皇帝那样的权威,我们这个国家就能真正长治久安了。

陶世龙,2002/06/10,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北美人才不愿入政界 · 外二篇

作者陶世龙 原载五柳村。据geocities保存的文本

北美人才不愿入政界(93/12/27)外二篇

梁任公昔曾为美国第一流人才不入政界而惋惜,九十年后,读到温哥华星岛日报专栏作家陶永强君之《助选有感》,得知今之加拿大犹如是,现将有关论述钞录于后:

在加拿大从政绝不是优差!

一位议员的工作十分繁重,待遇并不优厚。所有的选民都是他的上司,都可以对他的工作提出质问和批评。他的职位亦毫无长远的保障,每二至四年便要再面对所有的选民,结果可能是一封解雇书!谁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有工作能力、可以胜任做议员的人固然是不缺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为甚麽要放弃自己的大好事业,来自寻烦恼,去竞选甚麽议员?

是为了名?为了满足权力欲?或是为了利用职权或名誉去发展个人的事业?大概有一些人是这样,所以我们在一些报章上隔不多时便会看到一些政治的丑闻。因此,我们便觉得政治是“黑暗”和“丑陋”的。因此,更加没有人愿意投身于政治了。这是一般华人对政治的看法。这观念是很可悲的!因为它保证了只有自私自利的人,争取权势的人,和庸碌无能的人才会参与政治。有崇高志向、过人才智的人,都只愿清谈政治,而绝不参与。结果,是拱手把国家大事,都让给那些自私、争权、平庸的人去管理。你说,这是不是很悲哀?”

中国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中国知识分子从孔夫子开始,大多就热中于仕途,然而政界污浊,且官由钦定,不受人民监督;而一登龙门,身价十倍,有权就有一切,此固或能引英才入彀,然来者实更多追名逐利之徒。即使初尚有济世救国之志,在此种官僚制度下,能出污泥而不染者,实如凤毛鳞角。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殆又常不能居于庙堂之上,无所用其才力,如屈原、贾生者多矣。故管宁割席,为世所钦,而辽东之帽,勤劳国事之文文山亦誉之为清操厉冰雪。鄙视从政,在中国固亦然也。若能将中国儒家积极出仕之精神,与西方民主监督制度结合,取长去短,除弊存益,使英才竞相从政,并得展其所长,岂不善哉!

[补充] 中国知识分子还是喜欢当官的多,,1999年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对中日美韩四国中学生的调查报告很有意思。现将有关的一段摘录如下:

我国中学生愿意从政 日美韩中学生更重自我

  对于“不想当官,因为当官就会责任重大”和“不想当官,因为为了当官就得牺牲自我”等观点,美国和韩国七成以上的中学生表示支持,日本初中生支持率也达七成以上,高中生支持率达五成以上。

这表明,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大多数中学生都不想以失去自我而谋求高地位。对于“当了官就能成为有钱人”、“当了官就可以不被别人使唤”等特权思想,日本中学生的支持率在四国中学生中比例最高。可见,日本新一代青年人肯定权力、肯定当官可以谋到好处,但自己却拒绝为此作出牺牲。

  对于这些问题,我国中学生同日、美、韩国的中学生的观点均不同。他们对由于当官而带来的责任重大、牺牲自我及损失个人时间等并不反感(持这一看法的我国中学生占到四分之三还多),甚至把地位高、当官等作为人生的重大目标。这说明“官本位”的思想在我国年轻一代身上依然有影响。

 

外二篇

麦克阿拉瑞女士退出市长竞选

1993年10月加拿大全国大选,圣约翰市长温尼当选国会议员,依法不能兼留原任,市长一职需由圣约翰公民重新选举,而据 12月1日该市晚报报道,在仅有的两位竞选者中,呼声最高的原常务副市长麦克阿拉瑞女士宣布退出,幸其后复有二士加入角逐,否则无竞争可言矣。[补记:1993年12月30日圣约翰之晚报报道,紧靠该市之另一较小市镇费尔维尔,市长改选,而至参加竞选者申请期限截止前二十四小时,仅有一七十二岁的米勒先生报名。]

麦克阿拉瑞女士退出竞选,因副市长可以兼职而市长不能。女士固已在加拿大航空公司任职而又兼任副市长者,最后考虑,宁舍市长而保留航空公司之工作。女士在航空公司收入之多少不悉,但知次年即满二十五年,保留此工作,比当市长在生活上更有保障,此实为退出竞选之主因。以上均为女士对记者言,足可信也

按1993年10月28日圣约翰市晚报报道,本年该市市长年薪为 23,333.33元(加元,下同),外加免税津贴 11,666.67元,总计折合美金约两万八千余元,在加拿大属中下水平,仅及教授工资之半,而较诸商业界,则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据同一报纸同年12月18日消息,本年加拿大皇家银行执行长获加薪50,000元,年薪总计增至 941,667元;加拿大满地可银行执行长年薪为 850,000元,还得到奖金 900,000元;几家大银行的高级负责人,年收入均以数十万元计。

早在1903年梁启超游北美,得“美国人求出身之路,与其入政界,宁入实业界”之感受:以美国议员及政府率由民选,任期有限,且为十手十目所指示,不如投身商业、工业、矿业、铁路,可以数年之间,起蓬荜而埒王侯。今时势虽易,而从政不如经商如昔,盖为其政体所决定。加拿大政体与美国相同,故亦如此,旅加数月,已屡见其端,以下数事可资佐证:

1993年夏,加拿大参议院以生活费用上涨为由,决定议员每人每年加薪6000元,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议员中持反对意见者亦发表声明拒领,终以撤销原案为结束。

同年六月,执政九年的总理马尔罗尼下台后,其夫人将自购置于官邸之家具作价十五万元,售与政府,受到议员指责,也以取消了事。

由于近几年加拿大,预算赤字很大政府如何节省开支,众所关心。1993年10月加拿大全国大选,原执政党从原有一百五十五席跌为仅得两席,新政府上台后注意紧缩开支,如部长手下的工作人员从数十人减至十余人;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也极力树立自身的清廉形象,主动将该党议员薪金的百分之十捐给国家。议员出差费也在酝酿缩减。

在费尔维尔小城竞选之米勒,亦以从市长到市政委员均减薪百分之十为号召。}

1993年加拿大议员年薪为 64,400元,总理年薪为130,000元,均较一般人为高,人所瞩目,是亦宜也;然银行总裁岁入百万,而人莫之如何。盖彼邦以议员总理皆是公仆,所得均取之于纳税人,自应受到公众严格监督;而银行经营所得,乃个人私有,依法纳税之后,他人无由~干预 。但对是年各银行高级领导人所获高薪,亦有批评,西安大略大学商业管理教授Donald Thain指出,这些人在过去十五年中,犯有许多错误,如大量贷款给发展中国家及加拿大房地产业而无法收回。不过事亦有难言者,1993年获利最多之满地可(Montreal)银行及丰业(Scotia)银行均主要靠国外经营获利。但如所举例,道明(Toronto-Dominmion)银行1993年每股利润,从1991年的 1.51元降为 0.82元,而领导人仍在加薪,故亦有可议者。

一百三十二日女总理

坎博(KIM CAMPBELL,Mar.10,1947-)本温哥华律师,1993年在加拿大保守党内阁中任国防部长,是年六月,原总理马尔罗尼辞职,经过党内激烈竞争,以得票48%战胜对手(得票39%)成为保守党领袖,并于6月25日出任总理。是为加拿大第一位女总理,并为第一位二次大战后出生的加拿大总理。然在同年10月25日大选中,保守党在众议院之两百九十五席中仅得两席(原有一百五十五席),依法应即下台。坎博遂于11月4日去职,仅得任总理132日,成为加拿大任期最短之总理。其后复于年末失去保守党领袖之职务,而由于在竞选党魁时花费了四百万加元,超出该党规定之九十万加元,需自行解决,传闻尚欠一百万加元,坎博表示将独力承担。

又据报纸消息,保守党下台后,积欠债务可能超过三百万加元,还债成为新领导班子一项重任,为此将减少总部工作人员八十人。保守党自1984年起,已连续执政九年,下台时固亦负债累累,此彼邦实行党政分开,党务费用不得从国库开支,盖不足为奇也。而十日之间即完成政权交替,是亦甚可称道也。 1994年1月7日

Mclean’s June 21,1993 Time&Globe evining(Saint John)Oct.29,1993

Hosted by http://www.Geocities.ws

引用地址 http://www.geocities.ws/sltao_ca/slhw011.htm

司马光的理想,中国的悲哀。


被拐妇女跑不掉,因为有一张看不见的网
。这是为什么?推荐阅读:鲁迅《灯下漫笔

注释

①中国的国土在继续内战和不抵抗主义的情形下一天天缩小,是否应该立即停止内战,团结全国一致御侮呢?简单问一句,中国应否抗战?如那时还不应抗战,到了什么时代才应抗战?这些问题,在L和尚看来很简单,全凭领袖的脑壳去决定,他说一切都在领袖脑壳之中,领袖的脑壳要怎样就应该怎样!我们(指全国人,L和尚当然也包括在内)一切不必问,也不该问,只要随着领袖的脑壳走,你可以万无一失!(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第一章 流亡(4)_虚阁上

”对于所谓“领袖脑壳论”,邹韬奋则直截了当地说:这种领袖观便是独裁的领袖观,和民主领袖观是根本对立的,“民主领袖观是要领袖采取众长,重视民众脑壳,即重视民众的要求和舆论的表现,独裁的领袖观便恰恰相反,只有领袖算有脑壳,其余千亿万的民众算是等于没有脑壳”。(志不可夺——邹韬奋的信仰追求)

②揭示国人为奴的历史与现实已属不易,而鲁迅的卓越,还在洞明国人为奴的制度和文化根源。奴隶及其奴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整套奴役制度和文化长期浸淫的产物。他说,“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他将这种奴役制度和文化的老根,一直刨到春秋战国时的《左传》: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最末等的“台”,不是再也没人可“臣”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以帝王为中心的王权宗法制度,就这样把男女老少统统纳入家国体制的架构中。它犹如一张天罗地网,将全体国人捆得死死的。上到一国之君、下至一家之主的大小主子,尽可作威作福。鲁迅留下的思想遗产——“人立而后凡事举”

相关阅读 胡适:“把女人当牛马”,这句话还不够形容我们待女人的残忍与惨酷 2022-02-17 10:16审美与人文阅读

袁伟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2022-02-14 18:45守正创新读书会

张鸣:奴才的创造性2022-02-17 21:12 先锋思想人文

陶世龙:不以人为人

情人节的遐思

  每年2月14日,是源起於西欧的圣华伦泰节,不知是谁在翻译成为中文时,取名情人节。中国人喜欢在字面上做文章,顾名思义,便以为仅是个情人间谈情说爱的节日,而情人也有婚外的;一段时间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现,甚至被下令禁止,也就不奇怪了。其实仔细一了解,原来这个节日的出现,实是争取人的尊严和自由并作出了牺牲的结果,纪念这个节日,应该充满情爱而又纯洁、温馨、严肃。

  圣华伦泰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都说是以公元三世纪时罗马的一个牧师华伦泰(Valentine)相关,那时罗马出了一个暴君,克劳底斯二世(ClaudiusII),此人在一场皇位争夺战争中坐收渔利登基,上台后大搞扩张兵力,他认为已婚男子不愿从军打仗,居然荒谬到下令不许青年人结婚。华伦泰为了青年男女的幸福,秘密为他们主持婚礼,受到人民的爱戴。但后来秘密暴露,被抓捕囚禁,判处死刑。许多人不顾危险去监狱探望,其中一位就是监管他的狱卒的的女儿。他和她多次长谈,一来二去,情由此生,而刑期已至。行刑前,华伦泰留给女方一张字条,感谢她的情义,最后写的是“来自你的华伦泰的爱”(From your Valentine)。 公元270年2月14 日,华伦泰被处决。从此这一天成为人民纪念他的日子–华伦泰节。“华伦泰”也成了表述彼此信任忠诚的专用名词。在这个字前,人们还给加上了Saint这个意为圣洁的字眼,因此全称应为圣华伦泰节。在这一天,人们将画有图案,写有温馨语言或诗句的卡片,送给自己心爱的人、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用来表达纯洁忠实的情感。开始都是自己制作,19世纪才有做好的华伦泰卡在商店出售。今天我们习惯叫它情人卡其实是不准确的,不是情人,朋友间也是可以送的。

  这一阵在加拿大和美国的报纸、网站、电视节目中,洋溢着华伦泰节的气氛,美国和加拿大的人,许多来自西欧,他们把这文化传统也带过来了,现在还已扩展到世界上其他地区,今年中国北京、广州和许多城市的报纸上都有报道情人节活动的消息。

  我所感到的气氛,主要是从广告还有新闻得来的。商家都抓住这个时机做生意,及各种礼品,因为情人节发展到后来,不只是送贺卡,还时兴送鲜花,特别是玫瑰花;糖果,特别是巧克力;以及首饰、领带和其他物品。看到台北的新闻,临近情人节,进口的玫瑰飙涨到约合10美元一朵,今年还流行送手机,礼品也现代化了;在香港,还流行吃一顿烛光晚餐。社会在进步,人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无疑是应当肯定的,但圣华伦泰节精神价值实非任何物质所能比拟,人间自有真情在,我相信不会都淹没在金钱的冰水之中。

  在众多的商业性广告中,我发现,以向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而闻名的电视节目魔术校车(Magic School Bus)别具一格,在她的网站中举办了知识测验,从“圣华伦泰节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在这个节日人们喜欢红白二色?”到“平均到每个人的一生中,心跳大约有多少次?”引出有关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情人相见,容易激动,心跳加速。心脏的构造,血液循环这些些知识,成为结合情人节的主要科普内容。2月14日的电视节目,是有关热血和冷血动物的介绍。还告诉孩子们,红色是心脏的颜色并表示着热诚,白色则是纯洁的象征。为什么什么襟怀坦白“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s”要用心来表示。他们不是在科言科,而是全面教育了。

  象这样结合生活中去寻求科学的理解,大受少年儿童的欢迎,现在这个节目不仅有电视动画片,还有录象带、光盘、图书,在今天,当然更少不了有自己的网站。而这一切都是以Joanna Cole编写由 Bruce Degen绘图 的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书中以一位女教师 Frizzle 为主角,她带着一班孩子和一条小蜥蜴,坐进一辆专供接送学生使用的公共汽车,这种车在美国和加拿大中小学上学和放学时准时开出,很平常也容易见到。作者给他书中这辆车赋予魔术的色彩,可以缩小放大,自由行动,大至宇宙之广,小至细胞之微,魔车无处不可至。它上天入地下海,深入人体内部,揭示自然奥秘。以魔术为名,明确这是借用虚拟的手法介绍科学的知识,也就省得发生恐龙蛋化石可以孵出小恐龙这类科学与幻想不分的误会。其中人物各有个性,特别是那位女教师,已成孩子们喜爱的人物。

  由此也想到科普创作的重要,不管采用那种表现形式,都需要有好的文字作品为基础。光从外表去包装,没有知识深厚,思路新颖的作品,难以产生广泛持久的良好效果。回想起来,在我上小学时,读到过索非医师写的人体旅行记,也是中学老师带着学生在人体内旅行,使我非常有兴味地得到许多生理知识。中国的科学作家,也是能够创作出好作品的,但要变到在荧光屏上出现,需要很多投入。魔术校车音像和图书产品都很好,但仍从美国科学基金得到资助。他们的科学基金不只是支持科研研究,也支持科学的普及,这方面的情况在1980年我写的《科普在美国》中,有所介绍,现在还打算再写一篇文章讨论这件事。要是我们的科学基金也管这些事,象位梦华先生的呼吁,就应该不成问题了。

  话说的远了,还拉回到这“情人节”上来。情感与科学,容易被认为是对立至少是难以协调的,科学要求冷静的思维,而情感容易冲动,但是实际上他们是统一的,因为科学要求有诚实的品格和对客体的了解,情感也如此。我一直很欣赏哲学家斯宾塞(H. Spencer, 1820-1903)这句话:“要欣赏艺术所表现的东西,必须先要熟悉他所表现的具体事物。”情感并不是盲目的,只有彼此有深刻的理解,才会有最深挚的感情。象对这圣华伦泰节,如果不知其始末,仅从中译名中有“情人”二字去理解,就不免失之浅薄,难以感受到其精神力量了。

  斯宾塞这些话,我是从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张焕庭先生主编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中读到的。除书名已定性为资产阶级论著不算,对斯宾塞,还评为:“他提出了一个赤裸裸的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教育的目的论”,但是终究把他的论著介绍过来了,而且说“他的这些主张,对当时保守的英国教育来说,曾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编者和出版者真不简单。这本书初版于1964年,再版于1979年,都是比较宽松的时期。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今天有些人以为我们这代上个世纪中期的青年人缺少个人的感情,是一种误解。可以说那时的青年人的感情也是很丰富的,只是很多时候是投入到渺茫的幻觉上去了,而对自身应有的权益少有考虑。个人主义在那时是很沉重的帽子,避之惟恐不及。但有多少时候我们真正弄清楚了这个人主义的内涵是什么?缺少的还是科学的精神。其实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警告过:“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回想起来,过去发生的那些人为的灾难,不正是在情感的支配下缺少理性的行动么。

  社会实验与科学实验不同,走过的人生之路,无法从新选择,但可以留下回忆,不仅存在心中,还留给社会,我完全理解德坚为什么在病榻上仍要勉力写下她的风雨人生。

  青春的年华可以消逝,青春的情感在人的记忆中则可以长青。所以我很喜欢永强在《拥有》中说的意思,人到最后,会发现唯一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记忆中的亲情、友情、诗意、画意、笑声、音乐声。对我来说更是如此,早年我和德坚相恋的时候,她在上学,我是供给制,没有余钱。难得照一次相,仅有的一点照片,文革中经过几次抄家,荡然无存。但回忆往事,当年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一张1952年在北京中山公园的合影,由于亲友的保护,幸而留存到今天,现在发布在此,作为这个意义崇高的节日的纪念。

  陶世龙於21世纪第一个圣华伦泰节

  余绪

  ■暴君克劳底斯二世(Claudius II)在公元270年得疫病死了,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帝。他的法令,自然也不可能继续下去。中国的帝王比他要聪明得多,不仅不限制人结婚,秦始皇和他的先王还规定到一定年龄青年男女必须结婚和自立门户,否则他们的父母就要受罚,不要以为这些帝王是在讲人道主义,因为不让结婚生孩子,最後谁给他们当兵纳粮呢。强制早婚和实行小家庭,使秦国人丁兴旺,为他用武力扫平六国创造了条件,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六国被杀的士兵数以百万计;杀人三千,自伤八百,一个不大的秦国,不加速繁殖人口,兵员从何补充!此帝道而非人道也。

  ■西安市邮政局将发行全国第一套为情人节设计的“千禧情结”联体邮资明信片和纪念封。2月14日 三秦都市报

  ■情人节这一天,在台北因情自杀者四人。据台北华视报道

广州一位21岁的大学女生,原定与男友过一个有玫瑰相送的浪漫情人节,没想到男友因工作忙,一时难以从番禺赶过来,电话中男友怎么解释也听不进去,双方最终在电话中吵了起来,情绪激动的黄小姐摔掉电话便跑回宿舍。割脉自杀。所幸抢救及时,已无生命危险。2月15日广州新快报

  ■据成都金牛区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去年情人节一过,该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达二千多宗。其中,因情人节引发夫妻感情不合,最终导致感情破裂的就占全年离婚案总数的四分之一。(香港太阳报2000年2月15日报道)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情况?下面庞小培的文章《情人节是老虎》可作为注释:

  ■中国人向来是没有浪漫传统的,即使进口一些,也往往坏了味道。西方人很有情调的情人节,到了中国就与婚外恋扯到一起去了,成了黑色幽默。如果谁介绍自己的女朋友时说,这是我的情人,非被打死不可。这方面徐志摩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就够浪漫的,我不知道他怎么过,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和张幼仪过,而是陆小曼。情人节似乎只有那些浪漫的都市女性在庆祝,其他能想起的,
只剩下了这样两个字:偷情。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很多婚外恋都是情人节那天暴露的。于是,很有一股声音说:给情人节改个名吧!摘自沈阳日报大众生活,2月14日中新社网站转发

  ■2月18日南方都市报又报道了一条触目惊心的消息:情人节里手刃情人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保存

本文发表于2000年2月的五柳村

恐龙巨无霸的哀思

上图为2001年6月1日加拿大环球邮报A3版扫描,图中心部位的小图是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复原后与今天的非洲象比大小,右边的则是与人相比;左下角的小图是专家在展示和介绍这次发现的恐龙肱骨化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06/01)的加拿大环球邮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在埃及开罗西南西南290公里撒哈拉沙漠的巴哈利亚(Bahariya)绿洲附近出土的恐龙化石,这遗骸是一条尚未成年的恐龙留下的,但它的一块肱骨就有一米七那样长,特别是脖子和尾巴更长,和中间的身子加起来,总长达到27-30米;高度尚不确定,但已能算出它的体重约有75-80吨,可能是已发现的恐龙个体中最重的第二个.不过它的头却很小,腿也不够长.将它复原画出图来,就是上图中那个样子.可以想象得出,行动是不灵便的,要捕捉动物来吃,只能守株待兔了。好在它不吃肉,就吃植物,而它住的这地方,当时还不是沙漠,而是海滨.这里涨潮时是海,退潮时是陆,海水是咸的,一般陆生植物不能在这里生长,但红树 Mangrove 却喜欢这种地方,加上那时气候炎热,长得很快,足供恐龙在此饱餐.须知它的躯体如此巨大,要维持生存,不多吃点不行.据专家研究,象这样的巨型恐龙,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十几个小时在吃东西.这个地方不仅食物多,有水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水的浮力,比较方便地觅食,真是它们的天堂,所以这里还会有找到恐龙化石的希望。

     恐龙在地球上刚出现的时候和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没有这样巨大的形体。这次次发现的恐龙,出现在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初步定为是生存在九千四百万年前,这时恐龙在地球上已出现了大约一亿五千万年,而在此以后约三千万年它就全体绝灭了。这种巨型恐龙的化石,以往在别处找到过,四川马门溪出土的马门溪龙,就和它是近亲,都属于古生物学分类中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Titan的中文译为泰坦,是希腊神话中一群巨人的总称,这些巨型恐龙,可谓恐龙中的”巨人”,因此科学家想到用来作为这些脖子尾巴长,腿短脑袋小,吃植物的巨型恐龙这一“科”的名字,科(Family)是生物学分类中从上到下倒数第三个等级,种是最低的一级(Species),这次发现的是一个新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史密斯等把它定名为“Paralititan Stromeri”,Parali的意思是潮汐,表示它产地的特点,在汉语中,姑且先叫它潮汐龙吧。“Stromeri”则是纪念慕尼黑大学地质学家施特勒默尔(Stromer,Ernst)博士,就是他首先在这里找到三条食肉的恐龙的化石,1935年他的研究成果开始发表出来;

       施特勒默尔博士采的化石标本被陈列在慕尼黑的博物馆中,而这个博物馆就在纳粹总部的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盟军的轰炸中全完了。施特勒默尔博士是反对纳粹的,纳粹对他惩罚,他的儿子被送到进攻苏联的前线,死在那里,施特勒默尔博士也早已故去。但是他的研究成果仍流传下来,这次找到恐龙就是踏着他的足迹得到的成果,前去探寻的都是年轻人,美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几位研究生,也是他们运气好,仅七个礼拜就得到这一重大发现。因为过去在非洲少有恐龙化石发现,而白垩纪这个时段的恐龙化石也是发现得较少的,现在看来这个环境如此有利于恐龙的生存,有一必有二,希望是大大的。

这支追踪恐龙的年轻队伍,得到以天文学家和科普创作大师卡尔·萨根(Sagan,Carl )的遗孀 Anne Druyan 女士和电视艺术与教育频道的支持。Anne Druyan 女士现在是“卡尔萨根宇宙工作室”的头,这个工作室是一家提供科学材料的公司。左边这幅图就是他们的艺术家根据这一新发现绘制的,蓝天白云,一群潮汐龙在海滨漫步,它们代表着恐龙发展到自己的颠峰,在当时的地球上没有什么生物敢与它们较量了。(这幅图的上面已有卡尔·萨根公司的标志,我就把它引用在这非赢利的个人网页上了如有拿去用于商业行为者责任自负)

    这篇文章本来已经写出,等着上网,一早起来,看到6月2日的环球邮报,这次是用了三个版的篇幅发表了密契尔(Michell,Alanna)女士 的长文 “Death Wish“我不知道译成什么样的中文好,从内容来看译成”自掘坟墓“倒颇相宜,文章中列举了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对环境的破坏,正在自我毁灭.她列举了近几年间动濒于绝灭的物种数字,其速度超过了恐龙存在,文章的题图是一块博物馆指示展品的牌子,上书

看到这里,马上想起,这和我不久前为重发旧作写的·《陶世龙1980年访美行纪——科普在美国》后记 ,想法何其相同! 

     对于恐龙的绝灭,有多种猜想.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条恐怕是大家都会同意的,就是恐龙自身的原因.不禁又想起布什在炮口下气势汹汹的镜头.要干什么呢?从这旁然大物恐龙的绝灭想到,今天美国有些政治人物人是不是就比恐龙聪明呢?当然,不仅是少数人,也仅在美国.翻开这两天的报纸,随手看到拈来就有这样一些的消息:

尼泊尔王储枪杀父王母后

以色列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 至少17人死亡(图)
非洲8000万儿童被迫当童工

四川发生街头血案 两家啤酒促销人员大打出手

迷信杀人能治疾病 小学教师毒死12人被判死刑

加拿大阿尔伯特省政府宣布该省已发生旱灾

加拿大去年二 氧化碳排放量升高44%超过京都协议规的指标而布什为美国能源的需要提出在加拿大西北海岸带开采石油天然气

究竟要走向何方?

对于恐龙的绝灭有多种猜想,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我想有一条大家都不会否认,就是恐龙自身的问题.

今天我们为恐龙的绝灭感叹,后来者又将怎样看待我们?

陶世龙  2001年6月1日初稿,6月2日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取材媒体的报道,尚未读到发表在《科学》上(Science Jun 1 2001: 1704-1706)Joshua B. Smith, Matthew C. Lamanna, Kenneth J. Lacovara, Peter Dodson, Jennifer R. Smith, Jason C. Poole, Robert Giegengack, and Yousry Attia的原作A Giant Sauropod Dinosaur from an Upper Cretaceous Mangrove Deposit in Egypt,而各媒体在数字上有出入,有些用语从科学上来看也不准确。科学日报sciencedaily.com引述的是主办《科学》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给媒体提供的材料,最接近原始材料,在数据方面以他为准。科学日报特别提醒大家,在引用材料时要注明科学促进会是材料的原始来源,当然也并希望注明取自科学日报并显示他的网址。我想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网上转引文件的规则。现在我已多次发现,有些很精彩的文章和材料被多次转发,一般还注明作者,但是谁最初制作上网,大多没有注明。这些原创者还多是一些小站,经有名的大站收录后有的竟变成大站的版权了。这个问题现在似乎无法可依,而且就是有法,也难以追究,只有靠大家共同遵守一个准则,互相尊重,自觉维护。下面是科学日报上的这段文字。

Note: This story has been adapted from a news release issued b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for journalist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public. If you wish to quote from any part of this story, please credit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s the original source. You may also wish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link in any citation: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1/06/010601081848.htm

再有,由于本人不是研究恐龙的,英文水平也不高,实因恐龙的兴衰而联想人世之沧桑,有感而发,从古生物角度来看,浅薄还很可能存在谬误。祈方家正之,并愿抛出此砖,能引出你们的珠玉之作。

2002年5月18日发表于五柳村